跳转到内容

【沟通】区分「同步沟通」和「异步沟通」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为什么我们每天花在沟通上的时间要这么久,沟通完后发现事情都没怎么前进?

按照沟通的时空性和及时性,沟通大致可分两种,一种是「同步沟通」,另一种是「异步沟通」

请每个人都根据最佳的沟通目标效果,来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,提高整个组织的沟通效率。

同步沟通

异步沟通

特点

  1. 沟通时,占据甚至是独占沟通者心智
  2. 沟通者之间需要实时的相互回应

1、沟通者在等待对方留言时可以处理其它事,不用独占心智

2、双方在不同时间交换信息,不用实时响应

常见形式

面对面、语音通话、视频会议

写信、email、微信留言、群留言、各类系统(如CRM、Wiki)

优势

沟通中不确定性会降低,虽然独占了沟通者的时间和心智,但是效果卓越,沟通者立刻能知道对方反应,并且达成意向,一般不会出现等待成本

  • 自然统筹:等人回话,等人邮件,甚至等人微信回复都不会傻傻的白等,自然在“统筹”——同步做其他的事情,哪怕去吃个饭、玩把游戏。这是「异步沟通」拿时间换来的,因为沟通得不到实时反馈,但我们可以加以利用,统筹其它事情的进展。
  • 批量处理:大脑更擅长对同一类事情做反复批量的操作,而不是频繁的切换在多个不同场景的频道当中。因为大脑在一个专注单一的模式下,一般容易达到更高的效率。「异步沟通」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,由于可以自由安排沟通顺序,我们完全可以把一类事情归到一起做。
  • 留底留证:由于「异步沟通」会有一定的时间跨度或者无法一次沟通完成,双方都会有意无意地保留图文等信息,以便之后再沟通。
    • 例如:沟通中常说「上次我们提到的XX事情」,为“扯皮”提供有效证据,减免扯皮

劣势

  • 堵塞:由于一方的问题临时中断沟通,造成其他沟通者的等待
    • 例如:七八个人开会按照日程讨论,经常遇到的是某人发言到一半,开始接个重要的电话,直到其电话沟通结束。由于“电话”和“开会”都是即时沟通,出现一件事「堵塞」另一件事
  • 敷衍:如果沟通方一时没有领悟到意思,或者没反应不过来,本能又自然的动作就是“敷衍”,自然效率和效果都差
    • 例如:沟通过程中,如果对方什么都“嗯、好、明白”,大概率是沟通效果已出现异常——对方多半在机械式的敷衍、回应。按照常规经验,暂时隐藏的问题,总会以另外一种形式暴露出来,要耗费更多时间沟通
  • 承担回复等待的时间成本对于着急的事情尤其有害
  • 异步沟通的碎片化,容易造成上下文的不对齐

尤其适合什么情境

大家在服务客户的时候,有些事如果很复杂,线上快速会议 加 投屏,效率更高。尽早跟客户更及时的沟通,尽可能快速搞定提升效率。早一点完成一件事,我们才有更多的玩耍的时间

1、重要但不着急,且不需要反复讨论交换意见的事项

2、需要更多的上下文,对于需要多次反复使用的场景,使用异步

要求

沟通者需要用心的、投入

不要假设对方是你肚子里的蛔虫

  • 尽量一次给出足够的上下文(context),避免对方信息不够而出现理解偏差或无法开展讨论。具体做法是:发出信息前,尽可能的先想对方看了我的表述/问题,需要回复意见前,对方需要知道哪些背景,并放入到信息里去(可以使用STAR方法架构)
    • S-Situation: 上下文(如客户需求、行业竞争、风险等)
    • T-Task: 目标、预期结果是什么(我们要实现什么)
    • A-Action: 我们做的工作
    • R-Result: 结果是什么,和预期是否有差距
  • 使用分要点1,2,3描述和对话,尽量不用碎片化的提问/回答
  • b,发现连续的3分钟文字沟通不能解决问题时,应及时切换到「同步沟通」

再看看这下面的断章取义↓

其实来自于这里↓

  • 只言片语容易误会,除非高信任度,和持续解释意愿和机会。
  • 信任度越低,就越应该减少只言片语的对话

小练习:我们一起来优化这个沟通场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