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到内容

【敏捷会议】指南

  • 一家公司会不会开会,决定了该公司的竞争优势
  • 一家公司开会的效率,决定了该公司全面业务的效率

==== 效率篇(E) ==============

📌

开会成本如盘点,人人时间都值钱。(E1)

短会议是责任,确保人人都在线。(E2,E3)

决策推荐七人内,区分旁听与陪绑。(E4,E5)

与会人员有权利,无关无话说再见。(E6)


E1.成本高

  • 成本的算法是:会议成本=每小时平均工资×3×2×开会人数×会议时间(小时)。
  • 公式中平均工资所以乘3,是因为劳动产值高于平均工资;乘2是因为参加会议要中断经常性工作,损失要以2倍来计算

E2.短会好

  • 大部分讨论会议时长建议1小时内,如为每日状态团队同步会议,建议15分钟内

E3.要在线

  • 预期超过2小时,主持人可每1-1.5小时建议一次5-10分钟的休息,确保每个人状态在线

E4.限人数

  • 不同会议人数建议不同。超过人数可能会拖延时间,形成扯皮和责任分散
    • 头脑风暴:参会者是安全的天马行空的观点贡献者:10人以内
      • 头脑风暴黄金规则二条(渣男渣女):数量比质量更重要;你不必为说过的话负责
      • 头脑风暴的主持人负责最后的收敛和萃取
    • 讨论决策,要求参会者是负责任的观点输出者:7人以内
    • 进度汇报:例如日会、周会;目的了解进度、风险、协作要求。根据相关性确定阶段人数
      • 可以按需求进人退人
    • 发布宣导:少量人输出,其他人主要接收。不限人数

E5.定人选

  • 可旁听
    • 旁听的目的是该会议能为列席旁听者有贡献,至少对该旁听者是有较直接帮助的
  • 不陪绑
    • 陪绑是无意义的参会,即你不能为会议做贡献,会议也不能为你做贡献
    • 尤其避免:某些人“仅围观”其他人的反复研讨的漫长(15分钟以上)中间过程
  • 更高效
    • 围观会议(介于旁听和陪绑之间)似乎能够起到信息分享作用,但浪费巨量的时间
    • 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而减少讨论会议的人数后,团队的信息分享通过wiki、文档、飞书群、宣导型会议等更高效的方式来达到信息分享
  • 优雅的“临时拉人”
    • 事前没有预约/知情,会议开到中段,拉某人进来。这种情境需要降低,但无法完全避免
    • 临时拉人,原在会议的人,有义务暂停原有讨论,首先用30-120秒,简单主动向一脸懵逼的新入会者说明:
      • S-“我们正在讨论什么,进展到哪里”
      • T-“为什么临时拉你入会”
      • A-“希望你提供什么帮助”
      • R-“可能需要占用你多长时间”

E6.可离会

  • 本着“相关性”和“少而精”的原则,会议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是(并能感受到自己是)会议的一份子
  • 在讨论会议(即不是宣导会议)中,参会者如经超10分钟判断,感觉自己和本会议内容无关,或者没有意见可以贡献,那么有权提出离开这个会议,去做更重要的事情

==== 内容篇(C) ==============

📌

提前约会是礼貌,长会至少早一天。(C1)

首先明确角色人,背景信息早预见。(C2,C3)

自信/完整/结构化需求未清可查验。(C4,C5,C6,C7)

可视同屏记要点,跟进明确定时间。(C8,C9,C10)

C1: 提前约

  • 预计20分钟内的短会或工作配合需求,可以直接找聊
  • 案例辨析:
    • 上述情况不用预约确认,直接电话对方就好
      • 为什么?对方当下没空怎么办?
    • 怎么更高效——一句话讲完:
      • 梁老师,你有5(or15)分钟时间吗?我和xx想就xxx项目的报价问一下你的意见
      • 当然你看到日程表当下正在会议中,则应该预先约
  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节奏,为避免干扰
    • 预计20-60分钟会议,尽量至少提前1小时预约
    • 预计60-120分钟会议,尽量至少提前半天约
    • 预计120分钟以上的长会,尽量至少提前一天约
    • 用好飞书的日程表
    • 其中客户会议:高效使用【CLT_客户会议】日历的要求


C2: 定角色

如果参会者对角色人有任何含糊不清的,应界定/要求界定:

  • 责任人Owner:为会议目标、过程、结果的成功负责任
  • 主持:Q流程,把控讨论节奏,氛围管理、控制跑题
  • 秘书:头脑风暴/讨论决策的会议,务必明确秘书。
    • 在wiki会议中秘书可以轮流担任,或者同时担任。
    • 过程中着重信息记下,逻辑整理及错别字可以延后

C3: 给背景

  • Owner有义务(或请相关人员)事前做好会议准备
  • 背景信息靠事前文本阅读,以便于会议中直接谈核心问题

C4: 有自信

  • 不模糊/不拖沓: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
    • 给观点时,我们可以说自己:不清楚、暂时不清楚、没意见、没答案、暂时没答案、不置可否 etc。
    • 但我们不需要“泥”/“油”(小心翼翼、畏缩、吞吞吐吐 etc)。
    • 发言的目标是:清楚的让他人知道你的想法(没有想法也是一种清晰的状态)而不是让人家感觉听君一席话,如听一席话

  • 少用虚拟语态,尤其在内部开工作会议时:
    • 虚拟语态的确有礼貌,但也可能是不自信:P, 且可能浪费时间


C5: 说完整

  • 提出新提案或者给予“反对”或“担忧”反馈,应给出上下文及祈使句

    例如:仅提出【格式再斟酌一下】是不够明确和完整的,

    可以这样提出:【请再斟酌一下格式,我建议这样:XXX,因为YYY】;

    或者【请再斟酌一下格式,因为XXX,我暂时没有好的办法,需要YYY的帮助】


C6: 结构化

  • 大多数情况采取结构化思维 方式进行表达,以更快让参会人了解你的观点,例如STAR法:
    • S-Situation: 上下文(如客户需求、行业竞争、风险等)
    • T-Task: 目标、预期结果是什么(我们要实现什么)
    • A-Action: 我们做的工作
    • R-Result: 结果是什么,和预期是否有差距

C7: 可查验

每一次发言,其实都是满足发言人的四种需求之一(或组合)

如果发现发言者表述不清(发现他不在一个频道上),主持人应这样澄清查验发言者的需求(其他参会者也可这样澄清查验):

请问,你的需求是什么?是分享一个信息,还是要求分享一个信息,还是要求谁的一个行动,还是主张一个规则一般来说,经过这样的提问之后,一个逻辑尚未厘清的发言者,能更好的重新组织自己的意见,并能够较好的段落化。

这是我们能够互相提供的极好帮助,不用担心对方恨你,其实对方会感谢你


C8: 人员可视化

  • 远程参加10人以内的内部会议,尤其HomeBase,必须音视频入会(持续打开摄像头)
    • 临时不方便是可以暂时关闭,但内部会议常态持续打开摄像头是公司办公要求

C9: 内容可视化

  • 汇报者/讲述者应尽量有屏幕演示,帮助全体参会者无歧义理解
  • 会议记录链接(把已有信息先植入内容/链接)提前建好,发给内部参会者参与记录
  • 讨论决策会议中,会议秘书全程投屏撰写中的会议记录,参会者可及时确认或直接补充撰写
  • 口语指代要清晰
    • 口头语句避免使用代词(他、她、它、这个、那个),避免远程理解错误
    • 可以用直接人名、缩写
    • 同屏显示时,可以用左边、右边、上面、下面、中间, 等

C10: 记录并跟进

  • 会后梳理好会议记录,包括错别字修改、逻辑理顺、对toDo安排在文档里@责任人。如有可复用新知(方法论等)分拣总结到相应的wiki等
  • 内部会议用飞书wiki记录,但如有外部企微人员参会,务必用企微文档做记录
  • 责任人跟进:对于落地工作需要明确时间点(责任人可以在被@的后面增加时间点)

==== 心态篇(M) ==============

📌

团队合作心态暖,开诚布公来思辩。(M1)

阻止观点惹人厌,攻击动机更避免。(M2)

长会结束可checkout,点赞感谢和道歉。(M3,M4)

人人遵守互督促,敏捷高效看得见。(M5)

M1: 暖心+直接

绝对坦率包含个体关怀和直接挑战:

  • 个体关怀
    • 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是真心诚意地关怀,还是虚情假意,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来。个体关怀应该真的关心对方的终极目标,你尊重和关心对方心底里面最重要的价值点
  • 直接挑战
    • 挑战本身对人是有好处的,人如果没有挑战,也就没有进步,因为所有东西都会非常稳定,你也没有什么需要去改进的,没有什么需要去变化的,也就没有成长的空间了

  • 《绝对坦率》的案例:如果你同事的拉链没有拉
    • 你将怎么和ta互动?


M2: 不挑战动机、不怀疑本质

我们不接受“有人就有江湖”的放弃治疗的观点, ChatTech首先是一个文化简单纯净的公司,然后才是业务成功的公司。

  • 基于信任关系,我们推崇,每个人都是人格平等和观点安全的好人。 任何动机和本质,在本组织内都应首先为信任为“良好”的,除非其本人首先自我承认不是。
  • 组织的任何成员,感受到了同伴对于自己动机(故意使坏)、质疑本质(是个坏人)的言行,都可以/应该询问:“请问刚才你是在质疑我的动机/本质吗?”。被此询问的人,应正面回应并双方对此达成上下文的一致。保证每个人的高度心理安全感

M3: checkout/反馈

  • 2小时以上会议结束时,主持人可要求每个人一句话check out评价本次会议。
  • checkout可以是点赞、感谢、道歉等,你对这个会议或者参会者的评价,这也是帮助我们下一次会议开的更好的办法。
  • 如果会中如果你认为某个同伴很棒,也不要吝啬你的表扬。

M4: 接纳情绪

  • 每个正常的人都会有情绪,尤其当意见不被认同时。
  • 自己有情绪时
    • 我们推崇奈飞式的“成年人文化”(见参考:奈飞文化手册 ),认同每个人都是自己情绪的负责人,别人不需要对我自己的情绪负责任。
    • 我可以表达自己情绪,但不借由情绪去针对他人或放大观点/行为。
  • 他人有情绪时
    • 不否定他人情绪的合理性,并可体谅他人情绪。
    • 如果他人需要时间自己处理情绪,给与他人时间去先处理好情绪再回到业务问题讨论。
    • 如果对方需要我们帮助处理情绪,我们能提供及时的帮助。

M5: 互督促

高效沟通应该成为我们的团队持久习惯。

没有人是完美的,互相督促和共同进步是快乐的。

我们组织内部的共同目标是:高质量的决策,低成本的交易。